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以下简称《决议》) 对一百年来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奋斗的历史经验进行了概括总结,这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理论创新,坚持独立自主,坚持中国道路,坚持胸怀天下,坚持开拓创新,坚持敢于斗争,坚持统一战线,坚持自我革命”。
这十个方面,既是百年实践取得的宝贵经验,也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特质。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中淬炼了光芒灿烂的精神谱系,是百年历程取得的最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之一,是党和人民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深刻揭示了“过去如何取得成功、过去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怎么继续成果“的深层的精神原因,怎样继续成功”的深层的精神原因,不仅塑造了当代中华民族的伦理精神秩序,也为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好未来注入磅礴的精神动力。
一、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百年建构: “过去如何取得成功”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等四个发展阶段,在实现中国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中锻造了当代中国独特的精神形态 — 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百年建构,是对“过去如何取得成功”的艰辛实践,凸显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主题。
(一) 革命斗争: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初步建构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根本社会条件”。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初步建构阶段,这一时期形成的建党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并闪耀着“革命斗争”的特征。
建党时期形成的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茂密根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对伟大建党精神作出了概括:“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建党精神以“革命斗争”为特征。
近代以来,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时代主题。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以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为标志的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正式形成,无数仁人志士为实现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存作出了不懈努力,以地主阶级为代表的洋务运动、以农民阶级为代表的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以资产阶级改良派为代表的戊戌变法、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代表的辛亥革命,最终都归于失败。面对内忧外患、中国封建社会已经解体、资本主义共和方案无力解救中国的深刻社会危机,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总结辛亥革命经验教训,致力于廓清蒙昧、启发民智,积极倡导民主和科学,在中国社会掀起了思想解放的新文化运动。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李大钊、陈独秀等一大批革命民主主义着相继成长为马克思主义者,开始在灾难深重的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1919年的“五四”运动爆发,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具有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追求救国强国的进步性、社会群众参与的广泛性。五四运动“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做好了思想和干部上的准备。1920年5月和10月,陈独秀和李大钊领导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分别在上海和北京成立,随后各地党的早期组织相继建立。1921年7月23日至31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会议最后一天从上海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举行。党的一大确定了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红船见证了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成为中国革命源头的象征。习近平将“红船精神”概括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精神之源、精神之基、精神之本,成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精神源泉。伟大建党精神在新民主义主义革命时期表现为革命斗争的精神特质。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建构的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不仅使得建党精神继续发扬光大,也使得建党精神愈加丰满和充盈。
大革命失败后,血的教训促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以武装斗争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成为中国革命的首要任务。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开启了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1927年“八七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之后,毛泽东领导了秋收起义,并向井冈山进行了战略转移,这是中国革命史具有决定意义的新起点。井冈山革命斗争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创建革命根据地、开辟革命新道路、进行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铸造了“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井冈山精神。
在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全国性的工农民主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时期,中国共产党初步展露了执政为民的精神本质,形成了苏区精神。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开始了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锤炼出了标榜史册的长征精神。长征精神是一种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其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信念坚定、艰苦奋斗;不畏艰险、敢于牺牲;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爱国为民、紧密团结”。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长征精神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建构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中国革命、建设、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它“跨越时空,跨越民族,是人类为追求真理和光明而不懈努力的伟大史诗”。
从1935年起的13年里,党中央在抗日救亡和争取人民解放的血与火的斗争中,逐渐培育出了振兴奋进的延安精神。坚守正确政治方向是延安精神的灵魂,实事求是是延安精神的精髓,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延安精神先进性体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延安精神的特征。延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激励夺取全国革命胜利提供了积极动力。
西柏坡精神诞生于“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的西柏坡,是在中国革命重要的历史转折关头产生的,它决定着中国革命的前途和命运,集中体现了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彻底革命精神,体现了头脑清醒、目光远大的胜利者图强自律的精神。西柏坡精神为巩固和加强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综而言之,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初步建构是在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革命历程中实现的,为大大改变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增强世界反帝国主义反殖民主义力量注入了强劲的榜样力量,其中蕴涵的精神元素成为中国人民的巨大精神财富,历久弥新,永放光芒。
(二)艰苦创业: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继续探索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继续探索阶段。如果说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初步建构是“播种培根”工程,那么从1949年至1978年精神谱系的继续探索则是“育苗营养”工程,“艰苦创业”是其特征。这一时期,新中国面临着国际严峻的形势和国内建设的繁重任务,如何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如何迅速改变中国一穷二白落后状况,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时代使命。
新中国尚在襁褓之中,就面临外部侵略的严重威胁。1950年,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作出了抗美援朝的伟大战略决定。抗美援朝是一场交战双方力量极其悬殊条件下进行的现代化战争,抗美援朝的胜利起到了“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的震慑作用,用巨大牺牲换来了山河无恙、家国安宁。伟大的战争锻造了伟大的精神,“在波澜壮阔的抗美援朝战争中,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始终发扬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锻造了伟大抗美援朝精神”。
如何建设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成为这一时期的另一个重要主题,围绕这一主题,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构成元素主要呈现出爱国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特质,形成了红旗渠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为代表的精神形式。
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一面精神旗帜。大庆油田的开发建设,铸就了以“爱国、创业、求实、奉献”为主要内涵的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集中展现了我国工人阶级的崇高品质和精神风貌。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为维护国家安全和世界和平,在艰苦的条件下中国成功研制出“两弹一星”,“两弹一星”具有重要的国际政治价值,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一个重要标杆。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与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生活实际相结合,为振奋全国人民的道德精神和实现社会道德水平的整体跃升作出了系列努力,为精神谱系增添了多彩的元素。例如,“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的雷锋精神;“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等等。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奋图强、无私奉献等活力因子,为实现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向富起来的伟大转变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三)改革创新: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发展推进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继续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人民摆脱贫困、尽快富裕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发展推进以继承为前提,开启了“枝繁叶茂”的建构工程。在中华民族走向“富起来”的历史时期,“富国”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其重要主题。这一时期,“改革创新”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特征。
一是传承已有的精神形式及其实质,赋予其新内涵。邓小平指出:“要提高全党同志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信心,我们一定要宣传、恢复和发扬延安精神,解放初期的精神,以及六十年代初期克服困难的精神。我们首先要自己坚定信心,然后才能教育和团结群众提高信心。”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全会冲破长期“左”的错误束缚,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重新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实思想路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为一个伟大转折点,最根本在于秉持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精神,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成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建构的标志性事件。
二是在改革实践中实现精神内涵的创新,充实和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谱系。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新起点,党领导人民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创造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并以小岗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奥运精神等形式呈现出来。1978年11月安徽凤阳小岗村土地承包到户事件,创造了“小岗精神”,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成为改革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敢为人先的精神起点。1979年,党中央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试办出口特区(1980年改为经济特区),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作出的重大决策,集中体现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经济特区及其形成的特区精神,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进程中谱写了勇立潮头、开拓进取的壮丽篇章,为全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2008年抗震救灾和北京奥运会两件大事,空前地激发了全国人民团结一心的爱国主义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再次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坚强刚毅、百折不挠的大无畏英雄气概,也集中体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奥运精神体现了中国人民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的精神特质。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实现了国家“富起来”历史性飞跃,“改革开放铸就的伟大改革开放精神,极大丰富了民族精神内涵,成为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
(四)强国奋进: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在新时代的守正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面临的主 要任务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新时代发展坚持守正创新,以“强国奋进”为其特征,如丝路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伟大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呈现出百花争艳的景象。
2013年,为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潮流,打造开放、包容、均 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习近平指出:“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丝路精神以坚持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宝贵的中国精神元素。
在经济、社会、科技、国防事业发展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为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向“强起来”注入了新鲜的精神能量。例如,2020年7月,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取得的重大标志性战略成果”的北斗3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全面建成和开通服务,不仅体现了自主创新、勇攀科技高峰的新时代精神,也体现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抗击全球新冠疫情中彰显的伟大抗疫精神,不仅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领导力、组织力和执行力,也前所未有地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无以比拟的优越性,不仅为保卫中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也为世界抗疫和应对全球社会风险注入了中国力量、提供了可以推广借鉴的风险治理责任范式。抗疫中形成的伟大抗疫精神,“同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特质禀赋和文化基因一脉相承,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
综而观之,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是一个内涵丰富、元素多样、发展创新的精神形态的集合体,其形成过程深刻展现了“过去如何取得成功”的艰辛实践,极大地提升了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为新时代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
二、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伦理逻辑:“过去为什么能成功”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这个灵魂就是蕴藏在中国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中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它在斗争中淬炼,在淬炼中成长,在成长中创新。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并不是一个个孤立精神形式的聚合,也不是以时间、地名、人名等命名的精神元素的堆积,其形成遵循着主体责任伦理塑造、伦理精神引领与人类命运关怀的伦理发展逻辑。这个伦理逻辑是对“过去为什么能成功”的深层次解码,形塑了当代中华民族的伦理精神秩序。
(一)塑造主体责任伦理:为民谋利与建造“自由人联合体”
责任伦理不是个体的自我责任和自我要求,其要义是个体如何对共同体(民族、国家和社会)负责。中国共产党人的主体责任伦理塑造是通过为民谋利和努力建造“自由人联合体”而展现的。
其一,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性质,决定了从其缔造伊始就把最大限度地为广大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的行动宗旨,并体现在主体责任的逻辑起点和实践逻辑两个方面。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人主体责任的逻辑起点不是“自我”,而是“他人”,是社会群体、国家民族和全体人民。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马克思主义政党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服务人民群众,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正因为如此,中国共产党人的责任初心不在于谋求自身的解放和自身的利益,而在于谋求整个无产阶级和整个国家人民的解放与利益。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人主体责任的实践逻辑不是“让自己变得更好”然后再促进“别人或整体更好”,而是先人后己、先整体而后个人。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认为,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一劳永逸地摆脱任何剥削、压迫以及阶级差别和阶级斗争,就不能使自己从进行剥削和统治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的奴役下解放出来”。中国共产党诞生于“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民族危亡之际,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只有挽救民族、国家、社会于危亡,实现国家和民族的富强,才能实现自己的美好生活。
其二,中国共产党主体责任伦理建构的目的是建造“自由人联合体”。所谓“自由人联合体”就是实现互予性的“主体间”交往的共同体,人与人之间是平等、互促的,“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认为,如果个人不能通过共同体获得自己的自由,这样的共同体就是“虚假的共同体”,在其中,对“个人的自由发展和运动的条件”的控制受偶然性支配,共同体不能真正确保人的自由的实现;而在真正的共同体中,各个人都是作为个人参加的,它是各个人的这样一种联合,“这种联合把个人的自由发展和运动的条件置于他们的控制下”。只有当“在真正的共同体的条件下,各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己的自由”,这样的共同体才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共同体。置言之,在真正的共同体的条件下,主体获得了社会性,而人的活动愈具有社会性,人就愈具有独立性。
党的十九大修正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依然表述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和“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再次肯定了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主体责任。正是因为在主体责任伦理的建构中,中国共产党的合法性才能不断地被历史实践所确证。
(二)引领中国伦理精神:实现人之发展的价值期待和伦理精神追求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在传承中国传统伦理文化基础上形成了崇高的理想信念和核心价值相统一的精神谱系,这种独特的精神谱系为中国社会发展提供了价值引导和精神动力,引领中华民族伦理精神的当代发展。
其一,中国共产党对实现“民主”“自由”“人权”等关系人之价值的实践努力中,蕴含着热切的伦理期待。以“民主”“自由”“人权”为价值标榜的资产阶级并没有实现对工人阶级和广大民众的价值承诺,众多忽视和侵犯“民主”“自由”“人权”的事件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比比皆是,而与此相反,中国共产党人的百年奋斗中对此孜孜以求、初心不改。就“民主”而言,革命战争年代,无数共产党人为什么抛头颅、洒热血,视死如归、前仆后继?就是为了争得民主,或曰让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年代,中国共产党人凭什么能够巩固人民政权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周期率”?用毛泽东的话说就是靠民主;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阶段,我们为什么能够在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化冲击之下保持红旗颜色不变,就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坚持把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社会和谐稳定、加强法治建设与积极有序的民主建设紧密结合,为民主提供了强有力的法治保障和社会基础;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什么中国能够有效应对深刻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繁重任务,就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坚持民生为本、以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己任,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党内民主建设、增强党的团结,以党内民主推动人民民主,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这就是为什么鼓吹“历史终结论”的福山,不得不修正自己的观点,承认西方自由民主可能并非人类历史进化的终点。就“自由”而言,自由是人的本质属性,是人摆脱限制和奴役的一种社会状态。中国共产党人传承马克思主义的自由思想,将实现每一个人完全的自由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把自由作为社会层面的重要价值目标之一,就是要确保公民享有自由的权利,营造既有自由又有纪律的社会环境,为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就“人权”而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三座大山、争取人民当家作主,就是一场伟大的人权运动;新中国成立后,在一穷二白的状况下保障广大人民的生存权、生命权就是保障最基本的人权;改革开放时期,发展权成为人权的基本要求,中国共产党为保障公民的政治权利、经济权利、社会权利、文化权利等作出了不懈努力,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历史性成就。中国共产党立足中国国情,秉持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倡导和践行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尊重人民群众的人权,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不断推进人权的实现。
其二,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百年建构,经历了“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价值飞跃,在对“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奋斗目标中蕴含着坚定的伦理追求,并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呈现出来。习近平指出:“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永远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在中国传统伦理中,整体主义强调为社会、为国家、为民族的道德价值原则,为孵化爱国主义提供了营养土壤,但一旦整体主义与封建专制的王权主义相媾和,“整体”就压过了“个体”,甚至还会影响或伤害个体发展。对个体的轻视无疑是传统整体主义的基因缺陷,在这种虚假的共同体中群己矛盾难以协调,爱国主义要么因为整体与个体缺乏有机的相关性而难以普遍化,要么因为不能给予民众美好承诺而丧失激愤民情的动力作用。中国共产党建党宗旨就是为了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并在此基础之上,承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美好期许,因此共产党人所激励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才具有当代性和普适性。中国人民在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开拓创新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衍生出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支撑起了中华民族精神谱系的宏伟大厦。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还创造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和中华民族开拓进取的思想品格。“富起来”“强起来”所走过的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创新之路。从中国社会发展实践来看,改革创新的发展价值在于有效回答了如何破解自身的后发展难题,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从世界历史理论语境看中国道路,改革创新的发展价值主要表现在把握当今世界发展的主题和要求,致力于谋求世界可持续发展;从人类未来发展的整体性来看,改革创新的发展价值表现在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给予了理论和实践价值关切,实现了中国道路发展价值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的融通。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也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和强国之魄,毋庸置疑,因为改革创新,中国崛起已势不可挡。
(三)人类命运关怀: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世界情怀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不仅“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和“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也“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建构不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劲动力,也为人类命运发展倾注了广博的伦理关怀。
中国共产党自带为人类解放的使命基因。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就是建立没有剥削和压迫的共产主义社会,正如马克思所言,“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消灭私有制、消灭剥削,这是共产党人实现全人类解放的首要任务,因为“人对人的剥削一消灭,民族对民族的剥削就会随之消灭”,“民族内部的阶级对立一消失,民族之间的敌对关系就会随之消失”。因此,马克思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其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就已经成为世界反剥削反压迫事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这是一个伟大的胜利,是中国从古未有的大胜利,也是十月革命以后一个带世界性的大胜利”,对国际局势和世界人民斗争的发展具有深刻的久远的影响,不仅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重塑了世界政治地图,而且大大增强了世界和平民主的力量,有力推动了维护国际和平事业的发展,为人类和平、民主、正义、进步事业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并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和行之有效的“中国方案”。在政治文明建设上,中国共产党围绕稳定与发展两大主题,重视执政党建设、以法制维护国家政治安全,避免了“颜色革命”;在经济发展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经济转型和经济结构合理化,破除了“有增长无发展”怪圈;在民生保障上,倡导“民富为先、民生为本”,积极改善民生,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共享改革红利;在生态文明建设上,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强资源环境保护,谋求可持续发展与建设“美丽中国”,破解“无未来增长”;在文化建设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注重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和吸收世界先进文明,在建设先进文化中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国文化的价值自信。
党的十八大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再接再厉、再立新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尤其进入21世纪,人类面临的“全球社会风险”问题层出不穷,随时可能发生“黑天鹅”“灰犀牛”事件,至今依然肆虐全球的新冠疫情更是前所未有地将人类陷入危险的境地。为解决这些问题,中国的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应该说,中国方案提供了风险社会治理的一种责任范式。这是中国共产党人为世界问题作出的诊断方案,赢得了心怀正义的世界各国人民的强烈拥护。
2021年7月6日,来自世界上160多个国家500多个政党和组织逾10000名代表,在线出席中国共产党主办的“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围绕“为人民谋幸福:政党的责任”主题进行深入交流,并发出了8条共同倡议:各国政党要“致力于凝聚价值共识”“致力于推动实现共同发展”“致力于建设宜居地球家园”“致力于守卫人民生命健康”“致力于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致力于增进本国民生福祉”“致力于提升治国理政水平”“致力于完善全球治理规则”。实践已经充分证明,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中国共产党不仅以实际行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和建设,而且正逐渐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大国作用。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为世界创造了“现代化的中国示范”,即“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成为“推动人类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即“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解决人类重大问题,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三、涵养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时代品格:“未来怎样继续成功”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围绕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对“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向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明确要求。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是中国共产党人崇高初心使命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人积淀在血脉中的精神记忆,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之源,其中闪耀着光辉的政治品格、革命品格、伦理品格、实践品格,将继续激励全党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埋头苦干、勇毅前行。
(一)政治品格:勇于自我革命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指出:“一百年来,党坚持性质宗旨,坚持理想信念,坚守初心使命,勇于自我革命,在生死斗争和艰苦奋斗中经受住各种风险考验、付出巨大牺牲,锤炼出鲜明政治品格。”政治品格即政治信仰、政治品行、政治素养、政治品质的综合反映,是政党先进与否的重要标志,体现一个政党的宗旨性质和政党的价值追求。
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政治品格。中国共产党之所以百年历程依然无尽芳华,就在于其能够不断地自省革新和自我革命,从而能够历经各种风浪考验依然永葆活力、走在时代前列。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从不讳疾忌医,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具有极强的自我修复能力。”共产党的政党性质决定了共产党人能够实现自我革命。“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有自我革命的勇气,是因为“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中国共产党把人民的立场当作自己的立场,把人民的利益当作自己的利益,因此才能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当作根本宗旨。
全面从严治党是共产党人实现自我革命的根本路径。在革命战争年代和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就是在不断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过程中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新世纪以来,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党面临的挑战风险日益严峻,不仅面临着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等“四大考验”,还面临着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等“四种危险”。没有“打铁还需自身硬”的自信和勇于自我革命的勇气,就难以保证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胜利。为此,习近平指出:“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要把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伟大社会革命进行好,我们党必须勇于进行自我革命,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正以党的自我革命不断推动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
(二)革命品格:敢于斗争敢于胜利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斗争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品格。
建党时期,中国共产党就是适应反帝反封建的斗争需要而诞生,把领导工人斗争运动作为主要任务。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四个阶段,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为主的人民民主革命的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顺利完成了三大改造任务,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党在思想和实践上出现了一些严重失误,“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错误指导方针,造成了一系列损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毅然对这些错误的思想实践作出了批判斗争,并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逐步实现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三个转变。历史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伟大、光荣、正确的党,并不是因为党从来不犯错误,而在于党能够在不断的斗争中纠正错误、总结经验,从而取得新的更大的胜利。
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力量对比明显变化、国际环境日趋复杂,全球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日益增加。党的十八大之后,中国共产党作出“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并采取一系列有力举措积极应对面临的全球风险挑战、国际政治经济挑战、国内经济社会发展挑战,真正做到处变不惊、敢于斗争、敢于胜利。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所展现的革命品格,其根本目标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三)伦理品格:服务为民与无私奉献
对于人而言,“应当怎样生活”是生活伦理的追问;对于人类而言,“怎样过上良好生活”是人类生活的伦理目标。中国共产党百年精神谱系的建构,其伦理品格就体现在对伦理目标的执着追寻中。正如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强调:“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党。中国共产党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和平与发展。”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最鲜明的伦理品格。在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的构成元素中,“为了什么”的目的性因素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无论是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还是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服务为民的宗旨从来没有改变。在抗击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更是得到了完美体现。
如果说服务为民的伦理品格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无私奉献的风采,那么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共产党人这种无私奉献的伦理关怀并不受地域或国别限制,而是指向全人类。无论是倡导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还是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共产党人都在致力于建设一个美美与共、共建共赢共享的新世界。中国共产党人的伦理品格,正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党人责任使命的赓续和当代写照。
(四)实践品格:改造旧世界创造新世界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首要和基本的观点,实践品格是马克思主义最为重要和根本的品格。一方面,实践对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马克思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种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实践对于理论之所以具有决定性作用,在于实践的普遍性和直接现实性,正如列宁所言:“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另一方面,在实践中能够汇聚广大民众改变世界的历经百年实践,中国共产党人铸造了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实践品格,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了持久不衰的动力。在新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将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物质的力量。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对思辨的法哲学的批判只有一个解决办法,这就是实践,因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不仅致力于科学‘解释世界’,而且致力于积极‘改变世界’。”对于共产党人而言,对共产主义的理解必须在实践中得到解答,“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之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中国共产党就是在“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中不断开拓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走向和平、发展与共享的道路。历经百年实践,中国共产党人铸造了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实践品格,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了持久不衰的动力。在新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将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埋头苦干、勇毅前行,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历史已然证明: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中构建起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确证了“过去如何取得成功”、“过去为什么能够成功”的光辉历程;历史还将证明: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将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谱写“未来怎样继续成功”的光明前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本文原载于《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22年3月第2期。为便于阅读,我们于此处省去了原文中的注释与参考文献。如需引用,请务必查校期刊原文。】
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百年建构、伦理逻辑与时代品格_肖祥.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