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28日,由中国伦理学会政治伦理专业委员会主办,南昌大学社科处、南昌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承办,上饶师范学院协办的“政德与善治: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伦理追求”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伦理学会政治伦理学专业委员会2023年年会在南昌大学召开,浙江师范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冯昊青教授受邀出席会议。据介绍,本次会议主题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伦理追求,来自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和《道德与文明》《中州学刊》《齐鲁学刊》等期刊社的伦理学界专家学者200余人齐聚南昌大学。专家学者就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伦理意蕴、政治德性要求、社会善治目标、制度伦理建构,中华民族政治伦理传统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西互鉴视野中的西方政治伦理思潮等方面各抒己见。
大会开幕式主旨演讲由《道德与文明》主编杨义芹主持,共囊括13场主旨演讲。中国伦理学会会长孙春晨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建构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相适应的政治伦理,提出了未来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思路:以“第二个结合”指导政治伦理学研究,必须立足于中华文明的政治传统;从政治文化入手拓展政治伦理的研究领域,推进政治伦理研究的进一步繁荣;探究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伦理蕴含,将人民作为政治权力主体;阐释全人类共同价值在处理国际政治关系中的世界意义,要努力推动形成更加公正合理和包容的全球人权治理体系。
中山大学教授李萍认为百年前的三大思想文化和人生观论战构成了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三个母题,我们必须在与世界文化的互尊包容、互鉴共生中促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多元文明共同发展。首都师范大学教授王淑芹探讨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伦理意蕴。主张善治型伦理围绕政权应该更好地促进公共利益最大化,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而形成相应的政治伦理关系、伦理原则和评价体系。
武汉大学教授李建华在题为《历史的伦理:如何看待社会衰落》的报告中指出,由盛至衰,由衰至盛,是社会发展规律的辩证体系,也是伦理精神的呈现。历史的伦理表现在,我们可以从人类历史的纵向发展中,寻找伦理的平衡点,并由平衡点过渡到平稳线,从而实现新的历史发展。伦理学注重横向的伦理秩序调整,而缺少对历史伦理秩序的时间性把握。历史的伦理就是为了让我们看清楚社会繁荣中的衰落现象的客观必然性和不可避免性,让我们居安思危。
清华大学教授戴木才指出,现代化的核心在于人的现代化,所以政治伦理应该体现以下内容:一是善治是一种政治伦理建构,让人民过上好生活;二是善治是一种政治伦理理想,是能够指引政治选择与政治家行为的重要价值理念;三是实现善治,必须从统治政治转向生活政治;四是善的价值取向是美好生活。南昌大学教授孙小玲通过将罗尔斯的差别原则重新解释为一种范导性分配正义原则的方式,肯定了其所包含的平等主义的道德理想性,并认为相关研究可以给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一种中西互鉴视域下的西方政治伦理资源。
在接下来的分论坛中,大家分别就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伦理意蕴、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德性要求、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善治目标,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伦理建构、中华民族政治伦理传统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西互鉴视野中的西方政治伦理思潮等分论题展开深入研讨。
大会闭幕式由中国伦理学学会秘书长王海滨主持,中国伦理学会政治伦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南昌大学教授詹世友总结。詹世友表示,本次会议主题重大,论题集中,从政治伦理的角度充分研讨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追求、伦理制度和伦理精神。他认为,论坛提交的论文水平高,见解深刻而新颖,既有清晰的学理思路,又有浓烈的现实关怀,大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