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时忠教授应邀举行“以道德的制度培养道德的人”学术讲座

2023年11月18日上午,华中师范大学“桂子学者”特聘教授、二级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省人文社科基地“学校德育研究中心”主任杜时忠教授应邀于浙江师范大学17幢718研讨室作了题为“以道德的制度培养道德的人”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浙江师范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副院长冯昊青教授主持,近百余名师生到场参与活动。

讲座伊始,杜时忠教授以可参考的历史经验和多学科的实证依据为引,介绍了具体的社会制度结构如何影响了人们的行为习惯与价值观念,论证了在德育领域探索“制度育德”的可行性与必要性。鉴于制度德育论的核心命题是“以道德的制度培养道德的人”,杜教授以“何以提出制度育德”“制度如何影响道德”“以什么样的制度来育德”为序,对此加以阐发。

首先是“何以提出制度育德”。杜教授指出,关于制度德育的研究既回应了当下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现实隐忧,又满足了教育原理创新的理论需求。随后,杜教授分以下七个层面论证了“制度育德”的价值:其一,回应“经济与道德背离”的时代难题;其二,反思中国的现代化历程;其三,走出单一“德政论”的迷途;其四,体制不完善是国家民族发展的主要障碍;其五,制度文明是社会文明的集中体现;其六,拓展教育学的理论视野;第七,丰富德育的思想理论。

其次是“制度如何影响道德”。杜教授指出制度具有规范伦理秩序、整合社会资源、凝聚价值共识的功能,它与道德在起源上同根同源、在内容上相互渗透、在功能上相互支撑,二者皆旨在调节人际间的利益。因此在现实社会中,制度能够影响道德的实现。简言之,制度能形成制度思维,并以制度情境为中介影响乃至决定人的道德行为。不仅可能使好人变坏,也可能使坏人变好。也是在这个意义上,制度伦理对于个人的道德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再次是“以什么样的制度来育德”。杜教授指出,制度德育论在新时代的实践方式可以概括为社会主义民主就是最好的“制度育德”,为此社会需要培养人们道德民主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方法。杜教授还以王铮校长在北大附中进行的实验为例,提出学校可以探索以民主主义的理智方法开展课堂教学、以“公正团体法”将学校建设为民主社区、以遵循协商民主和积极思维的班级制度协同育德。

在交流环节,与会师生就讲座内容积极发言,现场交流氛围浓郁。在场师生就“在我们国家的文化传统背景下,制度德育会遇到哪些理论和实践上的难题”“制度德育的边界感在哪里”“外向内推这种模式是否会使社会德育被制度裹挟,制度又如何应对这样一个问题”等问题同杜时忠教授展开了深入的交流。杜教授一一做出解答,并鼓励大家在会后就相关问题进行更加严谨细致的研究。

最后,冯昊青教授对本次的学术讲座进行了总结。冯教授认为,杜教授围绕着“为何需要制度育德”“何谓制度育德”“何种制度育德”三个问题对制度德育论进行了详实的阐释,论证逻辑清晰且鞭辟入里。为了深入浅出地讲透制度与道德之间的关联性,杜教授还援引了许多现实中的实证案例,为讲座增添了趣味性和丰富性。与会师生也纷纷表示此次讲座内容丰富、立意深远,希望以后能够聆听到更多类似的优秀学术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