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昊青赴长沙参加“人类文明新形态与当代中国政治伦理”学术研讨会

2024年6月22日,由中国伦理学会政治伦理学专业委员会、中南大学共同举办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与当代中国政治伦理”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伦理学会政治伦理学专业委员会2024年年会在长沙召开,浙江师范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冯昊青教授受邀出席会议。据介绍,本次会议主题为人类文明新形态与当代中国政治伦理,来自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科研机构和《道德与文明》《伦理学研究》《中州学刊》《湖湘论坛》《云梦学刊》等期刊社的180余位专家学者参与本次会议。与会学者围绕“人类文明新形态中的政治伦理文化”、“人类文明新形态中的共同体伦理”、“人类文明新形态与中国传统政治伦理思想”以及“马克思主义政治伦理思想与当代政治文明”四个主题进行深入的交流和讨论。

大会开幕式主旨演讲由中南大学教授周谨平主持,共囊括10场主旨演讲。武汉大学教授李佃来探讨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形成的理论基础。李佃来教授认为从西方政治实践来看,市民社会决定政治国家,西方政治社会的伦理基础来自市民社会。马克思批判对象最终归为对市民社会的批评,着眼于对个人主义的批判,尝试重新理解人类道德基础。借对个人主义的批判,马克思为每个人争取自由发展的机会。中国式现代化借鉴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理论。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江畅指出政治的终极目的是实现社会中所有人的幸福,主体意识不断觉醒,政治的主体目的就会回到自己本始的社会。人民是政治主体,也是政治权力主体,拥有社会的一切政治权力。社会实行法治来体现人民的意志。人民对社会的治理体现为法制治理,法律应体现人民的权力。为实现上述目的,实践层面应该做到人民拥有社会统治权和治理权。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左高山指出任何一个政治共同体,每个成员都需要某种程度的政治忠诚。左高山教授从忠诚对象之难、评价之难、定义之难、忠诚之间矛盾冲突等多方面陈述忠诚之难,这些困难都不能成为不忠诚的理由,唯有忠于中国共产党、忠于人民才是真正的忠诚,努力成为政治上忠诚的人。

武汉大学教授李建华的主旨报告《数据主义与政治操控》探讨了数据共享的规制问题。李建华教授认为数据和信息成为重要的社会资源,一旦和资本结合成为巨大的权力,数据主义可能成为一种新的宗教。数字化的政治操作越来越重要,数据平台成为政治舞台。数字政府逐渐形成,不经意中造成了政治监控。数字操控越来越隐蔽,隐藏于非敏感数字之中。如何规制数据共享,应当成为政治伦理研究的新课题。

在接下来的分论坛中,浙江师范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冯昊青教授作了题为《以核安全命运共同体为方法优化核伦理学建构》的主旨报告。在报告中,冯昊青教授深刻阐述了建构核安全命运共同体与核伦理学的重要性。冯教授指出,过去的核伦理研究者多是该领域的从业者,其理论仍然着眼于民族国家的利益,力求通过“核威慑”“核讹诈”等手段获取战略利益,导致战后世界始终面临着巨大的核威胁。解决核问题必须跳出“民族国家利己主义”叙事的桎梏,以“天下”为背景探索国家间的相与之道,从而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建构普遍的“核道德”。

大会闭幕式由中南大学哲学系主任雷良主持,中南大学人文学院院长范明献教授致闭幕词,代表人文学院对所有参会人员、会务人员表示感谢。范明献表示,本次会议参与人员多且地区广泛,主题重大且有趣味,专家发言见解深刻,取得了丰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