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公布了2025年度“中国社会科学博士论文文库”入选名单,我院2017届硕士毕业生贺凯杰的博士学位论文《儒家传统“即身德育”思想及其教化路径》成功入库其指导老师为冯昊青教授。
《儒家传统“即身德育”思想及其教化路径》系统发掘了儒家思想中的身本哲学传统,强调身体是道德的意义之源与教化的发生场所。研究围绕“身体修养何以成人”这一核心命题,主张跳出身心二元的框架,将个人理解为灵肉圆融的身体主体,并借助“藏礼于器”的身教策略,使德育渗透于日常生活实践,从而在持续的身体修养中达成天人合德的君子人格。研究构建的“即身性育人范式”,不仅揭示了儒家德育思想的成熟智慧,也为当代道德教育提供了理论镜鉴。
贺凯杰,系浙江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7届哲学硕士毕业生,2020年考取浙江师范大学德育理论与方法博士专业,现为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与儒家教化思想。
贺凯杰在《教育研究与实验》《齐鲁学刊》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其中两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并参与翻译出版了《马里亚特吉与拉丁美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书。近期,贺凯杰成功入选“2025年国家资助博士后研究人员计划(C档)”。
贺凯杰坦言,论文写作艰辛而又孤独,却又是每位科研人不得不经历的过程。写作过程中,无论何时都要紧扣自己的写作目标不能迷失方向。他认为,知识的输入与输出转化的能力极为关键,要针对性地锻炼自身能力,利用好周边的环境,投入到“隐性课程”的学习中去。
走一步,再走一步
对于初入学术殿堂的你,读博或许是一件“高大上”的事情。对此,很多人会因为无从下手而习惯性拖延。其实,读博的关键是不要预想任何可能的结果。以日拱一卒的态度打好学术基础,任何目标都不会遥不可及。
慢就是快,少就是多
准备考博中,难免会因外部杂音而陷入自我怀疑。本质上,这份焦虑源于你将太多关于未来的担忧交予当下的自己。收拾心情的最好办法就是撇清主观赋予的意义与价值把视线集中于当下的阶段性任务。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考博是一趟充满可能性的旅程,成功与失败都是常态。但如果放眼整段人生,任何情况下的得失都只是关于未来成长轨迹的指向。重要的是,你曾为了成就自己而全力以赴,这份勇气能助你在任何环境中安顿自己。
【说明:本文原载于浙师马克思主义学院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