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中国化的历史,也是一部在革命、建设、改革、实现复兴事业历程中伦理发展焕新的历史。中国共产党推进伦理建设的百年实践,是政党责任伦理和社会公共伦理的“双主体”塑造,也是制度秩序、心灵(心理)秩序和精神秩序的“三维”建构。站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梳理和总结中国共产党推进伦理建设的百年实践及其历史经验,对于增强伦理文化自信、建构当代中国伦理精神、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一、中国共产党推进伦理建设百年实践的逻辑进路
中国共产党推进伦理建设的伟大实践,与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中国化的逻辑合拍共振,是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具体展开。
(一) 历史逻辑: 中国共产党的伦理觉醒和伦理责任担当
历史逻辑是中国共产党推进伦理建设百年实践的历史依据。只有从历史逻辑的探寻中,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性质、历史使命、服务宗旨和价值理想才能得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理解。历史逻辑的展开,是中国共产党伦理觉醒和伦理责任担当的历史必然性呈现。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至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是推进伦理建设的主体,主题是政党责任伦理建设,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而此问题后来成为贯穿中国共产党执政伦理建设过程中的一个常思常新的辩证发展问题。实际上,中国共产党推进伦理建设实践是从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传入中国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的自觉行动。五四新文化运动至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以陈独秀、李大钊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在对传统伦理弊端,尤其是对纲常名教和传统复古主义的批判中,积极倡导科学、民主、自由、人权等伦理价值,积极倡导新型人际关系和道德精神。抛弃旧道德,倡导新道德,“无疑洞开了通向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体系的大门,为接续和传承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形成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作出了历史文化的铺垫”。 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伦理觉醒,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中国化的历程,为中国共产党的伦理实践做好了充分的文化思想准备。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开始了中国共产党推进伦理建设的实践探索,为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发展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推进伦理建设实践的主要任务就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中国化,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道德理论,对中国传统伦理思想进行理论上的批判继承和创造性改造,对中国道德生活进行全面考察并给予社会道德实践以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指导。毛泽东同志是最早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并指出“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 解并亟待解决的问题”。他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必须与中国革命实践和中国道德生活实践相结合。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忠实践行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伦理宗旨,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集体主义道德原则,共产党人无私奉献的道德价值观,无产阶级革命功利主义和动机效果相统一的道德评价标准。
1949年10月至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中国化经历了曲折发展的过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中国化的伟大成果———毛泽东伦理思想获得了伦理文化发展的主导性地位,革命伦理由革命根据地走向了全国,实现了中国伦理文化的焕新。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为完成“三大改造”任务和开启新中国经济社会建设,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展开了对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伦理道德的深入批判,爱国主义、共产主义人生观、集体主义原则、艰苦奋斗精神等新道德风尚得到积极焕发,共产主义道德得到广泛宣传、共产主义道德体系逐渐深入人心。“文化大革命”期间,革命伦理逐渐被偏重于意图、动机和愿望的意图伦理所取代,社会道德实践出现了严重的道德混乱和道德危机。
从1978年12月至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召开,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征程。随着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和拨乱反正的展开,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引下,将马克思主义伦理原理与改革开放实践主题相结合,致力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迈入新阶段。1990年后,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条件下的道德建设成为中国共产党推进伦理建设实践的主要任务。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主题,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实践中存在的伦理道德问题作出了系统回答,从治国方略、政治伦理、政党伦理和经济伦理等方面,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2002年党的十六大之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以科学发展的战略视野、锐意改革的创新精神、服务为民的时代责任感,系统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建设。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首次将“人的全面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目标,党的十七大把“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写进党的决议和国家大法,这些是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发展史和中国共产党伦理建设史上一个重要的创新———解决了发展“为了谁”的问题。
党的十八大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对新的历史条件下伦理建设的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了深刻思考和解答,从新的高度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建设的新境界。开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进伦理建设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主题,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的重要方式,在推进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伦理理论,实现了伦理思维创新。
(二) 理论逻辑: 马克思主义伦理理论的传承与创新
理论逻辑是中国共产党推进伦理建设的理论依据。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把握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理论的特征和规律,实现理论新发展。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 伦理理论的传承与创新,主要表现为历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伦理理论发展的贡献。
鸦片战争之后,封建主义道德逐渐解体,资本主义道德无力解救中国近代以来的深刻道德危机,中国社会迫切需要一种反帝反封建的伦理思想武器来实现伦理文化的破旧立新。李大钊、陈独秀、瞿秋白等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立足于中国社会实践,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论,在对封建主义道德和资本主义道德进行批判的同时,对马克思主义伦理理论作了深刻阐释,廓清了道德的本质、基础、作用等一系列问题,为马克思主义伦理理论的传播扫清了道德认识上的障碍,使中国共产党推进伦理建设有了不同于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道德理论的指导。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伦理理论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具体道德实践相结合,不仅为中国社会进行道德革命点亮了熊熊火炬,也为中国人民追求新道德提供了系统化的伦理理论指导———毛泽东伦理思想。毛泽东伦理思想切合社会变革的现实需要,在辩证吸收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基础上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中国化,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提供了正确的伦理价值导向和伦理精神力量。同时,共产党领导集体的其他成员如刘少奇、周恩来、董必武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共同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伦理思想,其理论贡献表现在确立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核心伦理价值,革命功利主义与人道主义相统一的伦理评判尺度,集体主义伦理原则,强化中国共产党使命和责任的政党伦理,等等。
改革开放之后,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同志在领导全国人民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
过程中,将毛泽东伦理思想推进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阶段,共同建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理论体 系。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中国人民开始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形成了邓小平伦理思想的理论成果。其伦理建设的理论新发展表现为: 在道德理论建设方面,明确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与基本要求,阐明了社会主义物质利益和道德关系并确立了社会主义道德范式,确立了以社会主义功利主义原则和集体主义原则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基本原则,阐明了党风对社会主义社会道德风尚的决定性影响,创新发展了改革开放新时期马克思主义道德学说;在伦理价值目标和伦理评价上,社会主义本质论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价值目标的时代化与具体化,“三个有利于”标准则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经济伦理的评判标准,从而解决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在经济伦理应用的重大问题。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在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理论的发展。在治国方略上提出“以德治国”,为加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相适应的思想道德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在政党伦理建设上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在政治伦理建设上,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一起作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在经济伦理建设上,倡导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条件下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发展了社会主义功利观。党的十六大之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实现 了伦理建设理论上的系列创新: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深刻地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旨归,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本质意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价值理念和价值思维的创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价值目标层面深化了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认识,丰富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 道德建设理论;从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等方面对政党伦理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 提出“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求真务实之风、艰苦奋斗之风、批评和自我批评之风”,建设服务型政府,形成了丰富系统的行政伦理建设理论。
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伦理理论方面实现了系列创新。具体而 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形 成的价值共识,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伦理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一种认识新高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伦理价值目标体系化、具体化和时代化的完整表述;治国理政的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推进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伦理建设; “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建构和发展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治理伦理理论; “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创新了马克思主义交往伦理理论,丰富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国际交往伦理理论,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价值路 标、指明了价值方向。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推进伦理建设中继续展现马克思主义伦理理论的价值功能,为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供精神激励力量。
(三) 实践逻辑: 中国共产党推进伦理建设的现实进路
实践逻辑是中国共产党推进伦理建设的现实依据和时代依据。中国共产党围绕着救国、兴国、富国、强国的奋斗目标,担负着“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庄严使命,并以“问题式”的方式———在实践中阶段性地发现和解决问题———推进伦理建设实践。
在实现中华民族“站起来”的历史时期,“救国”和“兴国”是中国共产党的两大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要解决的伦理实践问题: 一是伦理指导思想的焕新; 二是中国社会道德生活的变革; 三是政党伦理的建设。首先,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深刻认识到只有从思想道德文化上实现彻底改造,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存,中国人民需要一种既超越封建主义道德又超越资本主义道德的崭新伦理思想武器,才能实现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伦理实践的迫切需要,促使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道德生活实际相结合。其次,中国共产党人致力于改善道德风尚,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境界,领导和组织广大民众担负起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发展和社会建设的历史责任,不仅建立了“自由平等的新中国”,实现了平等与民主的制度伦理焕新,也极大地激扬了中国人民的伦理意识和道德精神,实现了社会道德水平的整体跃升。再次,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对政党自身伦理建设进行了积极探索,清晰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明确提出要“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将中国共产党锻造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人民“站起来”,标志着中华民族完成了有史以来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伦理基础,为中国发展富强、人民生活富裕注入了强大的伦理精神动力。
在实现中华民族“富起来”的历史时期,“富国”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要解决的伦理实践问题就是怎样推进改革开放、怎样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其主要任务就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快速健康地发展。一是围绕“为什么要建设”“建设什么样的”“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等问题,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实践。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建设的主要任务,全面系统地开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建设。二是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 设党”的时代问题,开展了党的伦理建设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推进伦理建 设实践中的重要理论成果,为推进政党伦理建设实践提供了具体的要求和指导。三是深入推进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建设条件下的道德建设,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提倡什么道德、普遍实行什么 道德的重大问题。如何有效规范人们的市场行为,如何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和经营活动遵守道德规范,如何引导市场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成为道德建设重要的实践任务。四是围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主题,推进了社会主义发展伦理及其实践。在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 机遇期,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旗帜鲜明地倡导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使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焕发出蓬勃生机。
在走向中华民族“强起来”的历史时期,“强国”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要解决的伦理实践问题就是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时代课题,发挥马克思主义伦理理论的实践功能,实现治国理政的伦理思维转变和推进治理现代化的伦理实践。具体而言,一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凝聚全国人民努力奋斗的伦理力量,激发新时代的伦理精神; 二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开展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 三是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大力惩治腐败,加强制度伦理建设; 四是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践行“共享公平正义”的重要价值目标,为进一步增强社会凝聚力提供心理基础、道德支撑、价值共识和动力源泉。
在中国共产党推进伦理建设的百年实践中,如果说历史逻辑呈现出了历史必然性,理论逻辑展示了理论创新规律,那么实践逻辑则在现实的批判中开辟了实践道路,并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建设指示了未来发展方向。
二、中国共产党推进伦理建设百年实践的历史经验
百年风雨兼程,百年砥砺奋进,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百年实践中取得了伟大胜利、创造了伟大奇迹,不仅实现了中国经济社会翻天覆地的新变化,更重要的是建构了中国当代伦理新秩序,实现了社会和谐发展、民众团结一心、道德价值积极向上、精神风貌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推进伦理建设百年实践的丰富历史经验,是中华民族宝贵的伦理精神财富。
(一) 以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指导伦理建设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科学的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在批判资产阶级道德的斗争实践中于1840年代初步形成了科学的道德理论学说。作为科学的伦理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考察和研究社会道德现象,揭示道德现象的起源、本质、发展变化及其社会作用的规律性”,成了与资产阶级道德学说相区分并超越其上的无产阶级道德科学。
中国共产党推进伦理建设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指导,在百年实践中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其历史经验在于: 其一,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马克思主义立场就是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立场上,为广大民众服务; 马克思主义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规律的科学认识和科学总结; 马克思主义方法即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在中国开始得以播撒和发展。其后,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革命、改革、建设中,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与中国伦理建设实践不断融契,推进着中国伦理建设的历史进程。 其二,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由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运用,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理论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并能在实践中批判吸收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和批判 借鉴西方伦理思想的基础上获得不断发展。
“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由于科学方法论的指导,在破解当代中国社会道德矛盾、洞察中国社会道德发展规律,提升“现实的人”的道德素质、营建社会道德生态的实践探索中,中国共产党百年伦理建 设展现出了开放、发展、健康、积极的实践风貌。
(二) 重视伦理理论的建设与创新
中国共产党推进伦理建设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任务就是伦理理论的创建。
中国伦理建设实践迫切需要科学的理论作指导。历史已然说明,无论是中国传统伦理方案还是西方资产阶级伦理方案,都无法挽救日益深重的近代中国普遍的社会道德危机。而一旦奠基于唯物史观基础之上、声称为无产阶级利益服务的马克思主义伦理理论经由早期中国共产党人传入中国,就照亮了原本黑暗的社会伦理现实,指明了社会发展的伦理方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为凝聚革命和社会建设的强大战斗力量、改善社会道德风尚和提升人们道德境界,迫切需要将马克思主义伦理理论“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即实现中国化。毛泽东伦理思想就是适应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迫切需要而形成并不断发展起来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适应社会主义精神 文明建设、提升社会主义道德水平、建设富强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国家的迫切需要,几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不断丰富和充实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理论,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思想体系。中国共产党推进伦理建设的光辉历程清晰地说明,实践需要理论作指导,“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而理论的发展与创新又不断开辟新的实践道路。
中国伦理建设实践总是自觉地促进伦理理论的建构和实现伦理理论的不断创新。马克思指出:“理论需要是否会直接成为实践需要呢? 光是思想力求成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变化发展着的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并推动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从而推动认识不断向前发展。认识的深化以理论形态呈现出来: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伦理理论与中国社会道德生活的实际相结合,对无产阶级的革命道德、共产主义道德的一系列根本问题作出系统阐释,促成了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中国化第一大理论成果———毛泽东伦理思想; 对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同时期的社会伦理道德问题、社会伦理的特征和要求、伦理建设的主要任务等认识的不断深化,促成了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中国化第二大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思想体系的形成; 党的十八大之后,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时代课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正形成和完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建设的思想体系。概言之,为了切合新的实践需要,新的理论会在实践中得到不断的总结、凝练和提升,新的不断的实践又会成为新理论建构和创新的源泉。
中国伦理理论的创新与中国革命、改革、开放的需要程度相契合,对中国伦理建设发挥重大推动作用。马克思指出: “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同时,理论要发挥作用,还必须能够说服人,“理论只要说服人[ad hominem],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ad hominem]。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受不同阶段的需要所决定,中国共产党推进伦理建设从认识体系、价值体系、制度体系等方面推进了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理论的体系化,发挥着彻底“说服人”的社会功能。就伦理认识体系而言,从认识论原则、认识论辩证法、认识检验标准、认识发展规律等推动人们的科学认知; 就伦理价值体系而言,确立了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相统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就伦理制度体系而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领域作出了制度的伦理设计,从而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理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三) 发挥共产党人的伦理示范作用
历史和实践已经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同样地,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近代以来的伦理革命和社会伦理风貌的彻底焕新,就没有革命、建设、改革、 复兴事业的全面进步。在中国共产党百年伦理实践中,共产党人始终发挥着领导示范作用,推进着 “政党主体”的责任伦理塑造和“社会主体”的公共伦理塑造,在“双主体”伦理塑造过程,不仅锻造了人类历史上具有先锋队性质的最大政党,也为推进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不断注入伦理动力。
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人重视政党自身伦理建设,在理论创建和实践斗争中将自己锻造成了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其无与伦比的政党先进性,使其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如果说五四新文化运动至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推进伦理建设实践主要表现为以 “伦理觉醒”为特征的政党自身建设的初步探索,那么,此后中国共产党推进伦理建设则是在道德遗产批判,共产主义道德规范体系建立,共产主义道德实践,共产主义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等方面的探索实践中,逐渐将自己锻造成了中国革命事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真正成为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先进政党。
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人重视对社会的伦理改造,积极推进“社会主体”的公共伦理塑造。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社会每个成员的共产主义思想水平和道德觉悟水平的提高,影响着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的提升,对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方向和进展发挥着重大的推动作用。对“社会主体”的公共伦理塑造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是廓清人们的道德认识,对道德的根源、本质、作用和发展规律作了唯物主义理解。如认为道德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反映; 道德的基础是物质和生活的要求; 道德具有历史性和发展性; 从“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的前提出发考察道德发展和道德现象的规律。二是强调伦理具有强大的社会革命和改造作用。早期共产党人就深刻认识到中国问题的解决有待国人伦理的觉悟,“伦理思想,影响于政治,各国皆然,吾华尤甚”。三是对无产阶级道德原则和共产主义规范体系的阐释和实践。如中国共产党创始人李大钊提出的“唯民主义”、为社会全体“舍弃自己的牺牲心”、爱国的“自觉心”; 陈独秀提出以崇尚进步、开放和进取为根本精神的“新道德”等。其后,中国共产党人在伦理实践中重视社会民众的道德素质提升,在广大民众中不断丰富和推广共产主义道德规范,在全社会倡导和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德、集体主义道德基本原则、革命功利主义和人道主义、社会主义公德,推进了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
(四) 整体推进和建构伦理秩序
中国共产党在伦理建设百年实践中建构了中国历史上崭新的伦理秩序。伦理秩序是通过社会伦理
规范约束和主体对其心理认同的双向互动而形成的良性社会秩序。伦理秩序是制度、心理和精神的“立体式”社会应然状态。首先,作为制度的应然状态,伦理秩序是制度秩序。制度秩序作为一种“伦理关系的结构性存在”,是一种客观性关系结构,这种结构自身具有客观性和规则性,并以制度秩序为表现形式。其次,作为社会主体应然状态,伦理秩序还是一种主观性追求和表达,是对社会和谐、美好的 一种积极心理向往,并以心灵(心理)秩序的形式呈现出来。再次,作为文化价值的应然状态,伦理秩序还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秩序,即通过价值观塑造而实现的社会凝聚、精神振奋的价值实现状态。
制度伦理秩序的建立是在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组织和带领下实现的历史性转型。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任务,消灭了剥削制度,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伦理制度的伟大变革。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重视从制度建设上处理和协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伦理关系,推进中国伦理制度更加规范、公正、民主地发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践探索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筑了富有新时代气息的制度伦理秩序。
中国共产党在推进伦理建设的实践中,同时建构了积极、和谐、幸福的社会心理(心灵) 秩序,实现了社会民众的心理安顿。民众心理的满足感、优越感和幸福感大幅度提升,一是因为真正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成了国家和社会的主人; 二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物质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 三是受益于政治文明进步,基本实现了民主、自由、平等、公正的价值期待。
在制度秩序与心灵秩序的建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致力于中国传统伦理精神的传承和共产主义道德精神的创新,形成了以共同信念和核心价值为基本形式的独特的伦理精神,以“现实的”方式建构了中国社会的精神秩序。一方面,共同的信念为建构精神秩序奠定了基础。对“现实的人”的关注是马克思主义伦理精神的独特标识,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始终秉持“人民至上”的初心、始终站在广大人民利益的立场上,以人为本,致力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不懈奋斗。另一方面,核心价值为建构精神秩序提供了价值支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层面价值追求,并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 形成了“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层面价值追求,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社会价值目标; 形成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人层面价值追求,为提升公民道德水平,和谐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提供了基本价值标准。由于精神秩序的建构,中国社会发展有了正确的价值引导和强劲的精神动力。
(五) 在实践中求解伦理现实问题
中国共产党推进伦理建设的百年实践,是服务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并全方位解决 其伦理“问题集”的实践历程,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价值评判和伦理指导。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品格,中国共产党百年伦理实践充分展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格,体现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建党初期,伦理建设的主要任务是“破旧立新”,早期共产党人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扫清“锢蔽其聪明,夭阏其思想,销沉其志气,桎梏其灵能,示以株守之途,绝其迈进之路”的封建伦理障碍,为新道德摇旗呐喊。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如何建设一个“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的政党,如何凝聚广大人民群众力量实现政治独立和人民解放,如何推进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是伦理建设面临的现实问题。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解决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主要矛盾,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建构新型人际关系,推进国民经济发展成为这一时期伦理建设面对的现实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伦理建设要解决的现实 问题主要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升公民道德素质,为推进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伦理动力。
概而言之,中国共产党推进伦理建设的百年实践过程,就是要对社会现实问题不断地进行价值批判和价值纠偏,同时对实践施以价值影响和价值引导的过程。
三、中国共产党引领新时代中国伦理精神的走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建构一种能够“深刻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成为新时代中国伦理精神建构的重要任务。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担负着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得到进一步彰显。因此,中国共产党当仁不让地引领新时代中国伦理精神的走向。
(一) 传承和丰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中国人民在探索中国道路过程中,在不同的时间和具体的伦理实践中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和价值特征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由民族意识、民族文化、民族性格、民族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等要素构成的精神形态。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历经磨难仍然稳固地凝聚在一起,并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是由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团结统一、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发挥着精神支柱的作用。
新时代,民族精神焕发出新的时代风采。2018年3月,习近平同志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把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概括为“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中国共产党人如何传承和丰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为其注入“创造”“奋斗”“团结”和“梦想”的动力因子,关系着能否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持续的、强大的精神动力问题。为此,中国共产党人“要胸怀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历史使命感,积极投身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火热实践,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业之中”。
(二) 多层次地构筑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时代精神是每一个时代特有的普遍精神实质。中国共产党总是适应时代需要,勇担历史重任,创造和践行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精神形态,为时代发展焕发崭新的精神气象。时代精神具有一个时代的普遍性特征,但是因其奋斗阶段、实现目标不同,时代精神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
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创造了以不畏艰险、百折不挠、坚守信念、敢于牺牲、勇往直前为特质的斗争精神。由于革命任务和目标的不同,这种斗争精神又呈现出丰富的形式,诸如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大别山精神、红岩精神、苏区精神、沂蒙精神、西柏坡精神、红船精神、长征精神、抗战 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勇于斗争的精神形式。在社会主义建设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创造了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先争优、奋发图强、无私奉献为特质的创业精神。这种创业精神由于建设任务和目标的不同,呈现出鲜明主题特征、人物特征或时间特征,如大庆精神、大寨精神、“两路”精神的红旗渠精神、铁人精神、焦裕禄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精神表达。在改革开放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创造了以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求真务实为特质的改革创新精神。如小岗精神、拓荒牛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北京奥运精神、航天精神、北斗精神、抗疫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开拓创新的精神写照。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继续发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持续的精神动力。当前,我国仍然处于重要发展战略机遇期,时代已经为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问题,也对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要求,这就是“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在百舸争流中劈波斩浪、在千帆竞发中勇立潮头,以新担当新作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美好的明天”。时代精神反映一个政党的理性程度与成熟水平,折射一个国家的精神风貌,并成为激励一个民族奋发图强、振兴祖国的强大精神动力。
(三) 整体性地激扬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精神
伦理建设的百年实践已然证明: 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坚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的初心和使命,成为构筑中国伦理精神的光辉典范,使得中华民族焕发出了无与伦比的生机活力。如果说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的艰巨任务赋予了中国精神谱系独特的国家与民族关切,那么,随着中华民族不断“强起来”,中国的精神谱系的伦理关怀已经逐渐从中华民族的自我观照转向了人类的命运和世界的发展,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精神被自觉地纳进新时代中国伦理精神的建造中。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追求马克思主义社会理想的当代践行。马克思将共产主义理想设定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联合体”,激励着世界人民为之不懈奋斗! 中国共产党从来没有把“共产主义”束之高阁,而是始终将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理想信念,并将其落实在伟大的实践斗争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 “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之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中国共产党就是在“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中不断开拓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走向和平、发展与共享的道路。当今人类正处在一个全球风险社会时代,面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世界问题,中国共产党站在全人类发展的高度,秉持为世界谋大同的大国责任,提出并积极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时代目标。
激扬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责任精神,首先以倡导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追求为基础。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并在国际交往中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其次体现在中国共产党的实际行动中。中国共产党正以实际行动主动担负建立公正、公道、公义的全球治理秩序的责任,积极推动世界各国共商共建共享,构建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国际交往新格局,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为世界更美好注入了中国精 神的时代元素。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发展、大变化、大调整、大转折、大进步成为世界不可阻挡的潮流。如何凝聚中华民族的磅礴力量,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新时代使命; 如何站在全球发展的战略高度,以宽广的历史视野,引领世界和平发展的新方向,建设人类美好家园,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世界历史使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强调: “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党。……中国共产党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和平与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共产党推进伦理建设的百年实践经验,将为开辟新时代中国伦理建设和全球伦理建设的新路向提供强劲的伦理文化动力!
【说明:本文原载于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5期第46卷。为便于阅读,我们于此处省去了原文中的注释与参考文献。如需引用,请务必查校期刊原文。】
中国共产党推进伦理建设的百年实践...逻辑进路、历史经验与伦理精神引领_肖祥.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