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31日晚,浙江师范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浙江省之江青年社科学者协会主办的“望道学坛·读书会”第五期活动在图文信息中心311会议室举行。本次读书会阅读书目为让-保罗·萨特的《存在与虚无》,由苏英伟博士发起,项溢煦博士及20余位浙江师范大学师生参与了本次读书研讨活动。
本次读书会共分为致辞、领读人领读、自由讨论、点评人点评总结四个环节。首先在领读人领读环节,领读人苏英伟博士以“存在”(being)的三种意涵为切口,指出萨特的“存在”概念不同于自巴门尼德以降的西方传统形而上学,并非是寻求知识论意义上的确定性,而是现象学式的描述性。人的自由即是意识的自由,由此奠定意识在全书中的基础性地位,意识是通过想象力的充盈达到对知觉的反抗和逃逸。萨特进一步区分了自在和自为的两种意识:前者作为非反思的我思,“我”与世界直接发生联系,是最原始的状态;后者则作为反思的我思,本身即是朝向摆脱规定束缚的“无”,因而是人类自由的渊薮。苏英伟博士继而阐述了停留在知觉阶段、拒绝自由的意识——“不诚”。最后,在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上,萨特指出我的存在必然在他人的注视之下,因而是冲突与斗争的关系。
针对苏英伟博士的领读,项溢煦博士就“虚无”展开了进一步论述,认为“无”是对现有状态的否定,亦即“非我”,质言之,其中蕴含着作为自由根基的他异性。然而在本书的后半部分,当他异性从意识领域进入到存在者的关系之中时,反而成为了“他人即地狱”的失去自由的状态。
在自由讨论阶段,老师同学们就著作内容和领读点评积极发言和提问,并交流了各自的观点。在“不同层次的自在与自为之间是否存在着某种价值判断”的问题上,苏英伟博士指出,自在和自为分属两种不同性质的意识,并无高低之分,价值判断亦是蕴含于行动之中。
最后,项溢煦博士总结了本次“望道学坛·读书会”,再次感谢在座师生们的共同参与。同学们纷纷表示本次读书会内容丰富,收获颇丰,希望“望道学坛·读书会”能够延续这份精彩,为师大学子推荐更多更好的经典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