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29日晚,浙江师范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浙江省之江青年社科学者协会主办的“望道学坛·读书会”第六期活动在浙江师范大学16幢教学楼206室举行。本次读书会的阅读书目为齐格蒙特·鲍曼的《门口的陌生人》,由项溢煦博士发起,胡超博士、贺凯杰博士等20余位师生共同参与了本次读书研讨活动。
本次读书会共分为致辞、领读人领读、自由讨论、点评人点评总结四个环节。在读书会正式开始之前,项溢煦博士介绍了“创造性阅读”的学习方式,并呼吁同学们将书本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走出既有的阅读方法,乐于迎接知识体系门外的“不速之客”。
在领读人领读环节,贺凯杰博士结合历史背景,解释了“门外的陌生人”的现实意涵。贺凯杰认为本书所提及的欧洲难民潮问题的实质是是人与人之间呈现出在技术上相互合作,在价值上相互分离的态势。于是作为“陌生人”的难民被政客、媒体、资本塑造成了外来威胁,沦为社会中“多余的人”。“如何正确处理与他者的关系”不仅是欧洲的问题,也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在自由讨论环节,在场同学从各自生活经验与理论视角出发,对“门”“陌生人”的隐喻、大众传媒与信息茧房对自我价值观念的强化、人工智能与难民的异同、无法融入本地团体的外乡人等议题分享了各自的感悟。随后,项溢煦博士围绕上述主题阐述了自己的思考,并介绍了自我对他者肩负责任的三重表述:康德先天理性范式下个人道德和社会道德的直接同一、哈贝马斯交往理性范式下个人的交往联合、列维纳斯的他人即是自我的道德主体。但与此同时,在实际的社会政治运作中应当将“对他人的责任”控制在可落实的范围之内,而这也正是鲍曼在书中试图给出的解决路径。
最后,项溢煦博士总结了本次“望道学坛·读书会”,再次感谢在座师生们的共同参与,并希望大家在读书的同时领会内容的现实性,从而引起多维度的思考,感受反思的力量。在场师生纷纷赞同,表示收获颇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