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俊教授应邀举行“十七世纪法国哲学中的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学术讲座

2022年7月26日下午,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副主任、清华大学二级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冯俊应邀做了题为“十七世纪法国哲学中的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浙江师范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浙江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与文化教研室、浙江省之江青年社科学者协会主办。浙江师范大学“双龙学者”特聘教授、社科处处长、国家治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冯昊青主持讲座,近三百名师生以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参加了此次活动。

讲座伊始,冯俊教授梳理了国内介绍西方哲学史的著作与译本,并且特别强调了学习西方哲学史有助于研究者博采众长,从而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和自身的文化传统。此外,冯俊教授还回顾了主持翻译《劳特利奇哲学史》与编纂《西方哲学史》的历程,鼓励大家对于哲学研究要保持热爱与初心,不断精进自己的学术水平。

随后,冯俊教授介绍了笛卡尔哲学。他认为,笛卡尔的理性主义旨在涤汰蒙昧主义,宣扬人能够运用理性检验既有认知,从而获得关于世界的确证真知。理性主义贯穿了笛卡尔哲学的始末,并在“普遍怀疑”的方法论、“我思故我在”的认识基础、天赋观念论、真理观和上帝观方面皆有体现。但是理性主义并不能关切人的处境、解决终极问题,这导致笛卡尔哲学难免落入理性独断论的窠臼。

为了正确认知理性的局限性,帕斯卡尔展开了对笛卡尔哲学的批判。他廓清了理性的内涵与广延,并在“几何学精神”之外设立了“人心的精神”。“人心”具有“日常生活的亲和性”“感受而非证明”“直觉而非推论”的特点,这些恰恰关涉了理性所不能及的范畴。而这场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的论辩让人们进一步明晰了认知的过程与边界,更影响了此后的观念学学派、精神论运动等哲学思潮。

在交流环节,与会师生就讲座内容积极发言。线上、线下同学就“帕斯卡尔的上帝论证是不是一条实用主义路线”“康德对‘我思故我在’的批评是不是一种误读”等问题和冯俊教授深入交流。冯俊教授一一做出解答,并鼓励大家在会后就相关问题进行更加严谨细致的研究。

最后,冯昊青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他认为冯俊教授对于国内西方哲学史著作的介绍非常详细,并且澄清了笛卡尔哲学中的许多关键性概念,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理性虽然确定了人的自主性,但不能解决人的精神问题与价值问题。因此对于笛卡尔哲学而言,帕斯卡尔的质询既是批判,又是补充。放眼哲学史,情感主义与理性主义、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等都是互为经纬的议题,所以对于笛卡尔哲学的讨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西方哲学史的发展脉络。而时至今日,笛卡尔哲学在心灵哲学、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等议题上仍发挥着深远的影响。与会师生也纷纷表示此次讲座内容丰富、立意深远,希望以后能够聆听到更多类似的优秀学术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