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学术交流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提炼和理论总结,2022年12月3日,由浙江师范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浙江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科、浙江师范大学MPA教育中心共同举办了“中国式现代化与公共管理学科发展暨行政管理省一流专业建设”研讨会。本次会议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围绕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全球意义、文明互鉴与自主创新、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的民族宗教事务治理、国家治理现代化与中国特色公共政策学的构建、科技创新与美好生活等议题展开讨论,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院长刘梦教授主持会议开幕式,浙江师范大学校长蒋云良教授致辞,会议当日吸引6万人次在线观看。
浙江工商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郁建兴就“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全球意义”发表了主旨演讲。他指出,中国的哲学与社会科学的自主性建构是全球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的事件,构建中国特色社会科学关键在于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而如何基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基于中国的发展与治理来寻求、来确立中国社会科学的自主性就显得十分重要。对于中国社会科学来说,那就是通过对中国经验的研究、基于中国发展治理经验、基于中国现代化的实验来修正和补充既有的社会科学体系。
国务院学术委员会公共管理学科组联合召集人、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丁煌围绕“文明互鉴与自主创新——基于公共管理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发表主旨演讲,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要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构建中国自主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特别是中国公共管理学的自主知识体系,需要进一步强调文明互鉴的价值。只有加强公共管理学的比较研究,通过比较借鉴,才能使我们的公共管理学科发展有更高起点的创新。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常务副主编、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何艳玲主旨演讲的主题为:“极速变化的实践与理论建构的立场”,她指出市场化、全球化、互联网化的“三化共时态”所带来的十个极速变化:人民需求层次;人民的分层;线上社会的产生;线上市场的产生;技术—管理—生活的多维双向运动;数据成为生产要素、财产、公共资源和管理工具;非常态治理对常态治理的影响;国家间竞争和区域间竞争越来越深刻地塑造政府行为特别是地方政府行为;地缘政治影响国家治理并进一步影响地方治理;从党务到党建引领治理(党+治)和巨型政策项目的开展极其成功。并强调我们要以知识为本、以理论为核、以能力为主。
南开大学社会建设与管理研究院院长关信平就“我国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内涵及阶段性目标”发表主旨演讲,深刻阐释了共同富裕的丰富内涵,并分析了新时期我国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挑战及阶段性目标。
中央民族大学国家安全研究院执行院长李俊清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的民族宗教事务治理”这一主题演讲中指出,民族宗教事务治理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民族宗教事务治理,并分析了目前民族宗教事务治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华中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徐增阳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与中国特色公共政策学的构建”的主旨演讲中指出,政策治国是我国国家治理的基本特征,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构建中国特色公共政策学,并提出了构建中国特色公共政策学的路径。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上海市科技创新与公共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朱春奎教授就“科技创新与美好生活”发表主旨演讲,认为科技创新与美好生活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不懈追求,我们要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新冠疫情对科技创新与美好生活的挑战,努力寻求全球风险社会中科技创新赋能美好生活的战略途径。
此外,与会的专家学者们还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与基层治理、中国式现代化与数字政府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与公共安全、中国式现代化与共同富裕和公共管理案例研究圆桌交流会等五个平行论坛主题展开了激烈讨论。会后,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党委委员应小丽教授充分肯定了本次学术研讨会的价值与意义,感谢了与会专家学者们的支持,期待本次会议能够为中国式现代化与公共管理学科发展暨行政管理省一流专业建设提供值得借鉴的经验与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