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昊青赴武汉参加“教育家精神与教育伦理”学术研讨会

2024年7月20日,由教育部师德师风建设基地(武汉大学)和武汉大学应用伦理学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第二届应用伦理珞珈论坛暨“教育家精神与教育伦理”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召开,浙江师范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冯昊青教授受邀出席会议。据介绍,本次会议主题为教育家精神与教育伦理,来自华中师范大学、南昌大学、武汉大学、云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全国20余所高校的40余位专家学者参与本次会议。与会学者围绕“教育家精神”“教育伦理”“师德师风建设”等主题进行深入的交流和讨论。

大会开幕式主旨演讲由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冯建军主持,共囊括12场主旨演讲。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杜时忠做了题为“教育家与时代精神”的报告,提出教育家的三重境界,主张教育家要以教育为志业,并通过提出世界的、中国的、教育的三大时代之问。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龙静云以“道德叙事: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方法”为题,通过分析道德叙事的三大要素和五大功能,总结了运用道德叙事方式开展公民道德教育的三条现实途径,为道德教育提供路径指引。南昌大学教授詹世友以“德业共进:教师伦理的核心关切”为题,认为教育家精神既来源于人类为国家为民族育人的社会责任,也是教育家固有的精神特质,是教育家的自为性和根本性规定。

浙江师范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冯昊青教授作了题为《智能时代我们应该如何思考德育》的主旨报告。在报告中,冯昊青教授分析了弱AI时代德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强调德育理论与方法需要回应时代要求,吸收相关研究成果,更新德育理论与方法,彰显德育的时代性。

在接下来的平行分论坛二中,浙江师范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研究院项溢煦以“‘现在’的霸权:即时通讯的时间结构及其政治伦理意蕴”为题,认为即时通讯得以运行的逻辑是现代性、现代社会运作模式的缩影。即时通讯以其数字内核强势介入交往活动并抹平了交往的差异性和交往主体的多元性,在图像化的“现在”中建立其工具理性的“自我”霸权。

通过主旨报告与平行分论坛的深入研讨,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教育家精神的内涵、养成路径及其对于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价值追求进行了全面而深刻地剖析。论坛的成功举办为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提供了重要的学理支持与实践指导。